为了更好的为市民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保障全民健身数字平台建设更符合实际需求,苏州市体育局公开进行“苏州市全民健身数字平台问卷调查”。现将调查报告汇报如下:
一、在线调查结果如下:
1、性别?
男:60%
女:40%
2、工作类型?
机关企事业单位:50%
学生:10%
自由职业:0
离退休人员:10%
其他:30%
3、年龄区间?
18岁以下:10%
18-30岁:50%
30-60岁:30%
60岁以上:10%
4、您每周锻炼健身的频率是多少次?
1-2次/天:20%
1-2次/周:20%
3次以上/周:40%
几乎不锻炼:20%
其他________:0%
5、您常参与的健身项目/体育运动有哪些?
大球类(足球、篮球、排球等):6.06%
小球类(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15.15%
户外类(跑步、徒步、越野等):18.18%
水上项目(游泳、皮划艇、龙舟等):0
公路项目(自行车、卡丁车等):9.09%
综合项目(拳击、柔道、马术、击剑、高尔夫等:0
休闲运动(广场舞、跳绳、踢毽子等):9.09%
极限运动(登山、跳伞、冲浪、铁三等):3.03%
射击类(射击、射箭、飞镖等):0
棋牌类(掼蛋、围棋、象棋等):6.06%
电子竞技类:3.03%
其他________:30.30%
6、您想进一步了解的健身项目/体育运动有哪些?
大球类(足球、篮球、排球等):9.76%
小球类(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12.20%
户外类(跑步、徒步、越野等):7.32%
水上项目(游泳、皮划艇、龙舟等):7.32%
公路项目(自行车、卡丁车等):9.76%
综合项目(拳击、柔道、马术、击剑、高尔夫等):9.76%
休闲运动(广场舞、跳绳、踢毽子等):4.88%
极限运动(登山、跳伞、冲浪、铁三等):2.44%
射击类(射击、射箭、飞镖等):4.88%
棋牌类(掼蛋、围棋、象棋等):4.88%
电子竞技类:2.44%
其他________:24.39%
7、不考虑疫情的影响,您通常选择在哪里健身?
家里:14.29%
小区里:10.71%
公园或广场:14.29%
体育场馆:7.14%
健身机构:17.86%
其他________:35.71%
8、您曾经使用过或正在使用的体育类App?
数据追踪计步社交类(咕咚、小米运动、悦跑圈、微信运动等):47.06%
健身瘦身塑形管理类(如Keep、FitTime、Nike+):29.41%
线上线下互动类(如约教练、初炼):0
赛事观看资讯类(如腾讯体育、咪咕体育、虎扑体育):11.76%
以上都没接触过:11.76%
9、您最常使用的体育消费方式是?
线下消费:9.09%
线上消费:18.18%
线下为主,线上为辅:54.55%
线上为主,线下为辅:18.18%
10、您最想获取的全民健身线上服务是什么?
查询和预订健身场地(馆):14.29%
更方便获取体育消费优惠信息:9.52%
体育赛事、活动的信息推送及报名购票:11.90%
享受专业人士提供的科学健身指导:19.05%
更方便获取体育培训课程信息:9.52%
更方便获取体质监测信息:9.52%
体育用品购物:4.76%
开展或参与网络视频培训:9.52%
运动打卡/分享运动状态:11.90%
其他:0%
11、选择健身场所时优先考虑的因素排序?
运动项目:10%
距离:20%
价格:30%
配套设施:40%
其他:0%
12、除了体育场馆,还对哪些体育类设施相关信息感兴趣?
健身步道:23.53%
健身路径:17.65%
体育公园:20.59%
百姓健身房:14.71%
其他:23.53%
13、您最关注的体育类媒体信息是什么?
赛事结果:11.76%
比赛直播信息:14.71%
票务预订:11.76%
活动报名信息:17.65%
场馆通告:14.71%
其他________:29.41%
14、您目前用什么样的方式了解体育?(包括新闻、赛事、场馆预约、教练、青少年体育等)
网站:6.67%
微信小程序:16.67%
公众号:16.67%
APP:20%
朋友圈:16.67
传统媒体(广播、电视、报刊):20%
其他:3.33%
15、您对健身步道希望有哪些方面的了解?
健身步道的名称和地址:7.14%
健身步道附近的公共交通:21.43%
健身步道沿线基础配套设施:14.29%
健身步道徒步线路推荐:17.86%
健身步道亮点全景浏览:3.57%
其他________:35.71%
16、您对国民体质监测这一免费公益项目了解多少?
没听说过:60%
有了解没有体验过:30%
体验过:10%
其他________:0%
17、您最喜欢以哪种形式来了解科学健身知识?
文字:21.43%
图片:14.29%
视频:28.57%
其他________:35.71%
二、调查结果分析
从上面调研问卷的结果可以看出:
1、参与调查者的男性市民人数略多于女性市民;参与调查者的年龄80%的在18-60岁之间,学生和老年人参与的较少,参与调查者的职业50%的是机关企事业单位,学生和退休人员较少参与调查。
2、市民的健身意识普遍较强,仅有20%的几乎不锻炼,市民目前参与以及想参与的健身项目比较丰富,除已列出的健身项目外,还有30%左右的市民平时参与的项目未在调查表中列出,市民健身场所偏好也比较广泛。
3、有88.24%市民都接触过或正在接触体育类的APP,只有11.76%的市民完全未接触过体育类APP,这也与目前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广泛应用成正比关系。调查数据显示,在移动互联网端布局内容载体,通过在线传播手段的技术实施,推动市域范围内体育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体育内容的权威发布,是符合广大市民需求的,响应了人民群众对于在线数字平台的呼声,也有利于加速推进市场主体和相关产业与“体育+”相互融合的数字化进程。
4、有72.73%的市民都会选择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体育消费方式,27.27%的市民会选择单一的体育消费方式。传统的体育消费具有极强的线下属性和特征,近三年疫情的反复,加速和倒逼了体育线上消费场景的快速发展,广大市民对于线上消费的需求也符合数字体育平台建设的目标和预期要求。
5、市民更关心的是健身的基础配套设置及配套设施周围的交通,感兴趣的配套措施也比较广泛,并不单一对某种设施做限制,市民关注体育信息比较广泛并且渠道也不单一。
6、使用较多是APP和传统媒体,分别占比20%。国民体质监测这一免费公益项目这一项目有60%的市民都没听说过,只有10%的市民体验过。市民更能接受多样的方式来了解科学健身知识。
三、对策和建议
一是构建全民健身数字平台,将线下场景与线上平台进行有机融合和互补,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多种运营手段,整合更多的场馆资源、赛事活动资源,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线上体育服务场景、内容和功能,引导市民使用方便、快捷、高效的平台实现不同的功能需求,满足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及健身需求。
二是加强国民体质监测免费公益项目的宣传推广工作,利用全民健身数字平台,采取图、文、视频等方式宣传科学健身的益处,同时融合体育惠民和各类第三方资源,鼓励各年龄段市民积极参与到日常健身和科学健身中来。